随着21世纪殖民主义研究的深入,学界日益关注移民与殖民主义遗留问题之间的深层关联。鸦片战争后一个世纪的中国移民史呈现出复杂多元的面貌——既包含契约劳工的非自愿迁徙,也涵盖依托家族、社群及商业网络的自愿流动。然而,殖民主义始终是塑造现代中国移民史的主导力量,这种影响至今仍在全球华人移民群体中持续重塑着政治话语、身份认同与文化表达。
本讲座将通过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移民史棱镜,深入考察中国及华语圈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实践回应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通过对多元艺术策略的深度解析,讲者将在更广阔的历史与社会文化框架中,深入剖析针对华裔移民殖民主义遗留问题的艺术实践,重点考察、离散群体与遣返现象如何受殖民遗留问题塑造,以及艺术如何成为重写历史、重构身份的批判性力量。
主 题:殖民主义遗留与迁徙记忆:全球解殖语境中的华人艺术实践
主 讲:何伊宁(研究者、策展人)
时 间:2025年11月23日(周日)14:30—16:00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学术报告厅
何伊宁是一位研究者、策展人。她近期的研究与策展实践聚焦于:全球当代摄影与影像艺术的媒介批评;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中被遮蔽历史叙事的“修复”与本土叙事的建构;以及中国艺术实践在重塑全球后殖民话语格局中的主体能动性。
她是《浮屿》《星辉》两本文集的发起人,其撰写、编辑及参与写作的出版物包括《劳特利奇摄影、表征与社会正义导论》《记忆寓所》《劳特利奇摄影与视觉研究导论》《英国摄影教室》及《港口与影像》系列等二十余种。她目前的博士研究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解殖实践展开,考察艺术家的个人经验与半殖民地遗留问题,以及全球解殖话语之间的联系。
何伊宁曾在中国和欧洲策划过大型主题展,包括“图汇未来”“想像中国”“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记忆寓所”“相地堪舆:图像、田野与地理的诗学”与 “港口与影像”系列等。何伊宁是第三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8),第八届新加坡国际摄影节(2022),广州影像三年展2025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她是OCAT研究中心“首届2018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优胜者, 并凭借该研究项目的终展”记忆寓所”获得第十四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