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如何显影?

何香凝美术馆从2004年即已开始,并连续五年、五届主办了九大美术院校油画专业应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览。从而使每年的研究生、本科生刚刚从美术院校毕业后,就被纳入到美术馆的空间给予面向社会地展示。这无疑既为观察、检视年轻一代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一个视角和交流沟通的平台,也为他们未来的创作发展提供了一次机会。尽管这几年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各类艺术机构怀有不同目的与策略地关注年轻一代,尤其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艺术创作,举办他们的展览和评奖已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何香凝美术馆之所以较早并坚持不懈地连续举办,一方面是基于美术馆作为公共艺术机构与场所的功能、职责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在专业层面上推介年轻一代艺术家,相对客观地呈现他们学业与创作的结果;同时,也提示出他们不同年度艺术表达的特征,以及预示着他们未来创作的前景。我们可以从前四届参展的作者名单中,不乏看到当今已是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的代表人物,抑或也可以说他们是从参加何香凝美术馆的展览而开始起步的。从策展方面回顾,第一、二届的展览策划是依靠中国油画协会与各大美术院校油画系的推荐挑选为主;第三、四届是何香凝美术馆策划部的集体策展,通过分头考察各大美术院校的毕业生展览,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集体讨论、挑选、确定参展的作品;此次第五届的策划是在延续前两届方式的基础上,由具体策展人和策展助理牵头,把握、落实整个展览的学术定位和各个环节的步骤。在挑选参展作品上,我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考虑,或曰这次评选的两个标准是:一个是创作的观念与意识。我们更注重这届毕业生创作与他们的成长经历、经验、记忆,以及与当下文化情境之间的关系,换句话来说,相对于前几代艺术家创作的特征来寻找他们在艺术题材与表达上的差异与当代性的体现;二是他们经过研究生和本科的学习,其油画语言的基本掌握与运用得如何,是否具备基本的特点与个人风格。因此,我们在考察和选择中,对于那些虽然画得不错,造型能力较强,但缺乏他们这一代亚文化特点的作品,或与以往经典的及他们的导师创作趋同的作品,就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反之,其创作有新的想法,但缺乏基本的油画技法与语言,而难以相对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也是在淘汰之列。所以,这次参展的是我们以为在以上两个方面结合的较为贴切、体现的较为完整的作品展示。  

我们很难在近两届的展览作品中梳理出每一届的创作之间明显而具体的差异与特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使这些年轻一代都面临着新的变化、新的挑战。如果说他们是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长大成人,在不稳定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体验人在,那么与50、60年代的艺术家正相反,我们是在稳定的经济与社会中长大,在不稳定的政治运动中体验人生。正因为历史处境的不同,导致了我们个人的命运是被时@TwoCols@代的车轮所裹狭所运转。而计划经济下的个人生活空间的狭小和被动也是个人难于进行生活选择的一个背景。那一历史阶段的中国很难有青年个人自我选择的机会和可能,也很难有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个人生活的选择空间。所以挣脱束缚,追求自由,揭露、批判现实成为上两代艺术家的艺术诉求。但80后年轻人的命运与这样的状况有了根本的不同,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在个人选择基础上进行的,个人通过自己的成长中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生活的状态。这样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新环境中出现的新的个人化特点。同时,他们的生活已经和计划经济下的人生有了根本的不同。他们面临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市场经济已经变成生活的基本条件的环境之下的命运,个人不得不在这样的生活中寻找感情或者事业的归宿。而他们的生活背景也越来越变得具有全球性。悲欢离合的命运,感情悲喜的波澜,事业的成败得失,一切年轻人面对的考验不得不自己用自己的选择加以面对,而不是将问题表述为“环境”支配的无能为力的痛苦。这当然说明中国历史其实已经在三十年的发展中摆脱了过去的悲情命运,虽然还有贫困的年轻人的问题需要关爱和帮助,但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有机会和其他人在一个共同的普遍性的平台上展示自己。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特征,但他们已经有机会在一种普遍的个体的命运中展开自身的选择。在这样的文化情境背景中考察他们的艺术,在他们作品中呈现出的自我认同、自我伤感是一种随遇而安、浅尝辄止的生活状态;在现实生存中物质的满足而追求玄幻的、诡异的风格样式,那是为保护自身力量的一种方式。如此等等,也就不难给予了解与理解了。这是他们相对自由生存状态、创作态度和审美趣味的一种直接显现。  

通过这次展览,有几个美术教学的问题值得注意与思考:一是经过美术院校扩招之后,有限的师资力量如何教授众多学生的基础教学?因为在看各院校应届毕业生展览时,有些所谓的毕业创作,水平之差难以置信,连最起码的造型、色彩、构图等都达不到本科的水准,而这并不是个别院校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二是应届毕业生的展览虽然都是在各院校的美术馆正式展出,但参观感受却是展场布置的拥挤、草率、仓促,甚至有些院校本科生的展览,更像是摆地摊的大卖场。毕业展览应该是很正式地向学校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汇报,是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成果呈现,它是庄重和正规的毕业典礼。难以想象的却是为了应付毕业和为了展览而展览,从而影响了作品和展览本身的视觉效果,实在看不出来这是专业美术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展览。这与当下追求艺术展览的规范、精制、实验性地变化非常脱节。三是从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出美术院校油画专业的教学系统内,传统的学院教学实力较强,许多学生创作的风格样式仍延续和继承其衣钵。而新的适应当代艺术的教学实验却显得有些混乱。许多作品追求视觉的怪异,过度地夸张,缺乏创作意识的内在逻辑,有着“不一样的一样”之感。其实,这是思考和认知平庸苍白的显现。虽然有些学生以一种架上绘画外延的跨界尝试,将平面绘画与装置进行立体的结合,但总有牵强附会的感觉。尽管,我深知作为学生的毕业创作会是幼稚或不成熟,但我更愿意从中看到他们创作上的原始冲动和与主流艺术不和谐的青涩。